秋分刚过,中秋又至。这是绵延千年的约定,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请。
古板节日不可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,也承载着一个民族配合的文化影象与情感认同。亘古稳定的月亮,就像一个心灵的容器,氤氲着延绵千年的情感、审美、哲思,盛满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、对美好的神往、对幸福的追求。又一其中秋,无妨接受月光的邀请,来一场思接千载的对话,感受社会生活之下古板的深沉潜流,体会这一文化符号中蕴含的精神、价值与能量。
在中华民族心灵的河流上,总映照着这一轮亘古稳定的中秋月。这不可是一个欢喜的节日,也是一种深沉的感念。月饼如环,寄托团圆之思;月朗风清,写照人生境界。中秋佳节,深刻体现着人与自我、人与他人、人与家庭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。中秋的古板之“脉”中,有着中华精神之风、中华民族之根、中华文化之魂。“记得住乡愁”,举头望明月的忖量,也是跨越时间不绝如缕的文化乡愁。
然而,在流动时代,乡愁却是如此极重。接近1/5的人口处于流动状态,“团圆”正是人们最深沉的内心召唤。一个“留守儿童中秋圆梦计划”一天就收到上百份心愿,孩子渴望的不可是月饼,另有与怙恃的团聚;一组农民工在工地写寄语的照片走红网络,“老婆,中秋好想陪你看月亮”,团圆的渴望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……事情忙、离家远、压力大,这是现代社会无奈的伴生品,也是走落发乡的中国人一定要处理的人生困境。而中秋提供的正是一条同频共振的情感纽带,“希望人恒久,千里共婵娟”,关于家乡、关于家庭、关于亲人的朴素情感,何尝不是陌生人社会中的一种“人伦回归”?
这样的“人伦回归”,不但仅是亲情。中秋佳节的意蕴,在“情”字,也在“清”字。“入吾室者,但有清风;对吾饮者,惟当明月”,这是一种感官体验,更是一种人生追求。中秋清清爽爽、清清白白,正可成为培育亲情、培厚民风的支点。在这个“天涯共此时”的日子,如果利益输送大行其道、公款送礼层出不穷,那么月光也会失去它应有的韵味,中秋更难以发挥它对现代人的心灵建设作用。就此而言,中秋国庆期间加大改作风力度,不可是为了政治生态山清水秀,更是为了还中秋节一份纯粹,让它净化心灵、修养情操、抚育焦点价值。
团圆的象征、心灵的港湾,情感的寄托、文化的纽带,这是中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所在;传承培育优良家风,打造配合精神家园,提倡崇德向善、文明节俭的社会民俗,这是中秋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所系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奇特的精神标识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生长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”。古板节日,是时光积淀的珍宝,是文化基因的表征。中秋佳节中,蕴藏家国天下的社会秩序、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,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。古树新枝的生长,不但保存着古板文化的高雅韵味,更塑造着现代中国的精神世界。
明月如镜,照见昨天,也照见今天、明天。又逢佳节,感念亲人、家庭、家族,心怀家乡、故土、祖国,让我们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请,在赓续古板中走向未来。
(政治部供稿)